台灣國防發展如果能像以色列
- anhotpe
- 9月5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上報/張良任 2025年09月04日

2026年台灣的國防預算總額高達9495 億新台幣,比去年多22.9 %,佔GDP的3.32 %。其中軍事投資1616億(購買武器及研發),特別預算1868億(潛艦、無人機、戰機、海巡署等專案、退休給付)。下一年度軍事研發支出的金額隱藏在各項目中,總額並不十分清楚。不過,軍購的支出一定遠遠大於研發的支出。
以色列研發與軍購的做法可供台灣參考。以國無法向許多國家一樣,單純依賴從國外採購武器來維持軍事優勢。因此,必須選擇將大量資源投入自主研發,以確保技術領先。其國防科技成果豐碩、品質精良,背後的原因犖犖大者如下:
一、生存需求驅動
以色列自1948年建國以來就不斷地經歷各種的大小型的戰爭、游擊戰、恐怖活動、邊界衝突。到今天與哈馬斯的戰爭仍然在持續之中。以色列的四周都是敵人,各有軍事強項,且地形各異,另有伊朗在背後撐腰,必須維持國防科技研發的創新、強度與多樣性。強大的軍力是生存的保障,只要失手一次就會家破人亡。民眾對國家安全都有很高的共識。
二、政府與民間密切合作
以色列軍事工業鐵三角是:1,拉菲爾先進防禦系統公司(Rafael Advanced Defense Systems)。它最出名的產品就是鐵穹(Iron Dome)防空系統、大衛投石索(David’s Sling)反飛彈系統。在今年六月間以色列與伊朗的飛彈攻擊中聲名大噪。2,愛彼特系統公司(Elbit Systems)及 旗下以色列軍工集團(IMI Systems)主要的產品是Hermes系列無人機、電子戰系統,航空電子設備、多管火箭系統等。3,以色列航空工業公司(Israel Aerospace Industries)規模最大,產品包括Heron系列無人機、雷達、箭式(Arrow)反導彈系統、雷達、通訊及衛星技術等。4,其他的無人機公司有Aeronautics LTD, Uvision, Bluebird Aero systems等。
前三家公司是以色列軍工產業的重中之重,幾乎涵蓋了陸、海、空、天、網路戰、資訊戰全方位的產品線。在開發新武器的過程中,以色列軍方會透過國防研發局(DDR&D)協調及資助民間企業的軍事科技研發計畫。政府資金的挹注,大大降低了民間企業研發的風險,鼓勵民間投入高風險、高報酬的軍事科技領域。對大型的開發計畫會由政府與民間共同成立專案小組,從設計、開發、測試到生產,全程緊密合作。民間企業負責技術研發與生產,政府提供需求、資金與技術指導,確保最終產品符合軍事需求。
三、美國資金挹注與技術合作
就資金而言,自1970年代以來,美國向以色列提供的軍事援助已超過1500億美元,平均每一年大概38億美元。主要用於向美國國防承包商購買軍事設備及服務。除了G-to-G買賣之外,美以兩國也共同開發先進的軍事技術,包括箭式飛彈及大衛投石索都是兩國共同開發的,著名的鐵穹低空防衛系統也有美國的資金與技術。美國與以色列的軍事工業合作是一種互惠互利的動態關係,前者提供資金、平台,以色列則提供創新的技術、實戰驗證。
四、產品外銷獲利豐挹注研發
產品除自用外,每年出口的金額也十分的龐大。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的數據,以色列位居全世界武器出口大國第八名,金額占3.1 %。具體而言,2024年軍品出口總金額達150億美元,其中飛彈、火箭、防空系統占總額的48 %。主要的接收地區是歐洲,占54 %;其次是亞洲、太平洋地區,占23 %;北美洲9%。亞洲客戶第一名是印度,長年占比超過40 %,其次是越南、新加坡、韓國及菲律賓。亞洲國家購買的主要產品是無人機(Heron, Hermes900、Harop)、飛彈與防空系統、雷達與電子戰系統及反坦克系統(Spike)。多年來台灣主要的軍品來自美國,但雙方的軍事工業合作程度及範圍有限。而以色列與美國在這方面是獨一無二的合作關係,不僅涵蓋武器的銷售,更包含共同研發、資金援助與戰略夥伴關係。
以色列很多高科技產品是典型的不對稱防禦科技,適合很多國家的需要。此外,最特別的是新的技術都有機會在經常發生的實戰中快速測試並加以以改良。這種邊研究、邊驗證、邊優化的模式使以色列軍工產品特別符合實戰的需求。很多國防產品走模組化路線,易於於整合,可以快速融合不同國家的需求。由於這些特色,造成以色列的高科技軍品廣受國外的肯定與歡迎。
五、人才選訓與流通暢順
以色列全民皆兵,18歲入伍之後就先接受性向與能力測驗,被甄選的優秀人才都會送到情報或電子作戰部門服務。最著名的就是8200部隊(情報與網路安全)、Talpiot計畫等。他們一旦入選之後,就會在軍中接受高技術強度的培訓,成為電子戰或網路安全專家(在Start-Up Nation這本書中有詳細的描述)。退役之後就會帶著寶貴的技術、實戰經驗與軍中的人脈進入民間。許多創投公司特別青睞這些退役人員,他們也成為以色列高科技產業,特別是網路安全、AI領域的領導者、創業者。他們在民間取得的創新結果,又會反過來被軍隊吸收和應用,形成一個軍事技術轉化為民用,再由民用技術反哺軍隊的雙向良性循環。
以色列的國防軍與民間的國防產業有共同的產業文化、互通的人脈,促成了彼此緊密的合作。這種軍隊到民間的人才流動,使得軍事技術和民間創新能夠無縫接軌,加速高科技軍事武器的開發進程。以色列將義務役制度轉化成一個培養高科技人才的搖籃,這也是以色列被稱為「創新之國」(從1980年代以來,曾經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以色列公司超過250家)的關鍵因素。可惜的是,台灣缺乏這樣的機制。
六、扶持新創小型國防企業
以色列將民間的商業研發能力引入軍事研究和發展領域。為此目的,成立創新孵化Innofense計畫,為小型國防產業提供啟動資金。目前的一百多個投資計劃,絕大部分是以軍民兩用技術為發展的方向。這些企業的開發不受複雜的法規約束,希望將技術成果快速變現;而國防軍希望加快推進新技術的應用,兩種訴求不謀而合,縮短了新技術從開發到生產及應用的時間。參加這個計劃的企業,可以獲得5萬美元資金及四個月的時間用於生產概念型產品;一旦失敗,政府也會協助他們有翻身的機會。這個計畫讓國防軍的需求與民間的技術能力直接對接,將民用技術轉化為軍事應用,讓小公司的產品有機會能在國防體系內測試,並直接和國防單位建立合作關係;同時也讓軍事技術有機會轉為民用,形成雙向的技術交流,成為政府與民間的橋樑,大大減輕了小型國防科技公司創業失敗的風險。
七、國防與學術機構密切合作
以色列的國防科技研發機構及大學也扮演重要的角色。軍方是以國防研究局(Maf’at)為主要協調單位。密切合作的研究機構,包括Weizmann科學院(今年6月16日被伊朗的導彈轟炸),其重點在雷射、感測器、AI演算法。Technion 理工學院主要是無人機、航太、網路安全及材料科學。其他的大學如希伯萊大學、特拉維夫大學等在AI、網路安全、量子科學、材料研發上與國防單位如Unit 81(8200部隊下的情報技術研發單位)都有合作。大學兼顧國防產業科技的研發工作在美國及以色列所在多有,台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八、經費花在刀口上
以色列的土地面積狹小,人口僅1000萬人,但四周的安全情勢險惡,必須要評估建軍備戰的優先項目,專注於發展對其戰略及生存至關重要的技術,不會把有限的經費浪擲在不恰當的軍事開支上。它沒有必要去研發大型的作戰武器,譬如潛艇、航母、重型坦克;而著重在飛彈、反飛彈系統、無人機、電子戰、網絡戰、斬首工具等。
舉例而言:1,以色列生存最大的憑藉是戰鬥機,在過去大規模的戰爭中顯露無遺。以色列將美國F-16戰鬥機系統性能提升,加入自行研發的電子戰套件、雷達、通訊系統,變成一款專門針對以色列戰場需求的戰鬥機,性能超過原型的戰鬥機。2,2012年中華民國建國百年,我們代表處在以色列的戰車博物館舉行升旗典禮,那裡陳列了歷代以色列自行研發的坦克車Merkava,在設計的理念上將保護乘員放在首要的重點。它有強勁的引擎和懸吊系統,使其具備優異的越野能力,足以應對作戰地區崎嶇不平的地形。由於必須在沙漠環境操作,裝置獨特防細砂和防塵的設備,以免造成引擎的磨損、過濾器的阻塞。它越野速度每小時可達55公里。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當時敘利亞在戈蘭高地調派了1400輛坦克)就是靠著它扳回劣勢;目前在加薩進行的戰事也是以戰車為主力。以色列並沒有把有限的經費去購買不符合戰場需求的武裝,錢都花在刀口上。這正是台灣需要借鑒以色列之處。
九、新武器測試中
以色列最近開發的新式武器,包括:1,Iron Beam(鐵束)。用高功率雷射來防禦無人機、火箭彈等。成本效益高,每次攔截只要花幾塊美金,比原先的鐵穹飛彈系統成本低得多。2,Rampage.這是一種超音速空對地的飛彈,由遠距離打擊高價值、高防禦性的目標。3,Hunter作戰管理系統,經過整合的數據顯示在數位地圖上,能讓部隊即時分享敵軍的位置,縮短攻擊的時間。4,Barack Meagan(閃電之盾)海軍用的360度全方位監控與攔截防空系統,具備35~150公里的攔截範圍。5,Scorpius 電子戰系統的多束掃描能力,能精準鎖定並干擾敵方的雷達與通訊,具備多目標同時處理與跨海空部署能力。6,Sigma155mm自走炮。遠程遙控塔台,全自動裝填。射程40至80公里。7,Robattle無人地面戰鬥平台, 是一款模組化的無人戰車,具有護衛、偵查、戰場支援等功能。8,各式的無人機系統都在不斷地改善之中,從微型手持到高空長航Heron TP Eitan, Harop, Hero, Skylark等,滿足不同戰情的需求。9,成功研發奧菲克(Ofek-13)系列高解析度偵察衛星,並使用自主研發的沙維特(Shavit)運載火箭發射,使以色列成為全球少數擁有獨立太空偵查能力的國家。10,其他的先進成果包括頭盔顯示系統、數字士兵系統、C4I系統等符合戰場需求的軍品。
2030年「前」,台灣的國防預算要達到GDP的5%,那可是一筆天文數字,會對其他的建設產生排擠效應,當權者能不慎乎?如果缺乏自主研發的能力與技術,天天掛在嘴上的韌性,就是一句空話。如何發揮最大的效益,執政當局不妨好好研究借鑑以色列的做法。
※作者為前國防部特任軍政副部長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