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罷免、挺核能!童子賢:政治兩字不難,拿出良心而已
- anhotpe
- 8月14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2025/08/01 財訊/文|楊喻斐

7月22日,「大罷免」進入倒數第5天,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一早搭上了第一班自強號3000列車。這趟從台北前往花蓮的旅程,對他來說,是一份來自心底的召喚;作為花蓮子弟,他選擇回到故鄉,為守護這片土地發聲。
列車9點半抵達花蓮鳳林車站,迎接童子賢的,不只是熟悉的山風海景,還有大批媒體與在地支持者,包括花蓮縣議會議長張峻以及支持罷免立委傅崐萁的民眾,都早已站在車站外等候多時。
這份挺身而出的勇氣,源自他深刻的使命感,他無法袖手旁觀。他曾說:「當你真正熱愛一個地方,你會願意站出來,為它做點什麼。」這一天,花蓮晴空萬里,童子賢打著領帶穿著西裝,站在罷傅宣傳戰車上,手拿著國旗,呼籲著花蓮人站出來,一起改變花蓮。
「言所當言,為所當為。」童子賢決心表態罷免傅崐萁,就已經知道自己無法與政治切割;但他直言:「政治兩字不難,拿出良心而已。」童子賢身邊的朋友都知道,其實他是秉持一貫的理念,只要是他認為正確的事情,不管牽涉到的政治光譜是藍還是綠,他都會堅持自己的立場,勇於發聲,就如同他決定出任核三公投正方辯論代表一樣。
挺家鄉 站上罷傅最前線
童子賢出生於花蓮瑞穗,長期關注故鄉發展,早在2007年就曾積極反對興建蘇花高速公路一案。他強調,「蘇花高」將會破壞蘇澳至太魯閣山區的地下結構與水土保持,與當時的亞都麗緻集團總裁嚴長壽、雲門舞集創辦人兼藝術總監林懷民、導演侯孝賢等人一同奔走。
「童子賢很正直,賺了錢也會回饋自己家鄉,很多善事都是默默做,不是為了作秀。」張峻說。在一次掃街活動中,童子賢望著壯闊的中央山脈,語氣堅定地說,花蓮擁有這麼美的好山好水,政治環境也應該變得更好。他的叔伯輩家人至今仍居住在瑞穗與富源一帶。
童子賢不是那種久久才回花蓮一趟,更多的時候,他是為了參與公益而返鄉。台北市萬華區忠勤里的里長方荷生透露,童子賢長期以個人名義捐助食物銀行,「2024年花蓮地震後,我們成立了瑞穗與吉安的食物銀行,他甚至親自到場,了解第一線的運作狀況」。
方荷生最早在萬華南機場推動食物銀行,受到同樣關注社福團體的童子賢協助。「童子賢不是那種捐完錢就不管的人,他總是跟我們說:『你們放心去做,我會在後面撐你們。』」方荷生語帶感動說,「他真的是一個敢做、願意做的實踐家;連我們這麼小的社福團體,他都願意幫忙。」
童子賢在瑞穗度過他的童年,當時劉一峰神父在玉里教會裡設立了一個小小的圖書館,讓他有機會飽覽各種書籍,成為兒時最難忘的時光。多年後,他出資協助劉神父改建玉里天主教堂及相關安置機構。當劉神父生病時,他也因探病而與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結下深厚情誼。
林欣榮回憶,童子賢非常關心劉神父的身體健康,而在接觸中,他對平易近人的童子賢擅長用故事來闡述自己的人生哲學,留下深刻印象。林欣榮透露說,童子賢家裡領養流浪貓,可見其內心的柔軟與溫暖。
一路走來,童子賢始終如一。不論是挺身而出、勇敢發聲,或是在幕後默默支持、出錢出力,許多藝文與公益團體的背後,都可以找到他的身影。他也從不迴避公共議題,無論是支持開徵證所稅、力挺婚姻平權,還是推動《動物保護法》,都展現出他對社會的關懷與責任感。
讓外界印象深刻的,還是他的文人氣質。在多次接受《財訊》專訪時,童子賢不僅擅長引經據典,名詩佳句更是脫口而出。回顧他的種種社會參與,也都展現出他對台灣文化、藝術與社會的深厚熱情。文化部長李遠分享,童子賢沒有大企業家的架子,因此,每當藝文界朋友遇到財務上的困難就會冒出5個字「去找童子賢」,而通常他都非常樂意幫忙。
童子賢從小喜歡閱讀台灣文學作品,後來他投資拍攝紀錄片,更將一位位台灣作家的身影和思想記錄下來。2019年,他創立目宿媒體,以《他們在島嶼寫作》為題,拍攝包含周夢蝶、余光中、楊牧、鄭愁予、林海音、王文興等文壇大師的系列紀錄片。2013年,在花蓮東華大學捐助成立「楊牧文學講座基金」;2016年,更與和碩的設計團隊,在花蓮東華大學一樓打造「楊牧書房」。
挺台灣 支持核電無怨悔
童子賢自己也透露,位於台北大直的經國七海園區,當年蔣經國基金會募資遇到困難,工程延宕十幾年,他得知後也捐一些錢;他認為蔣經國是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重要的關鍵人物,應該要被保留下來。「他的眼光獨到,是一個真正有文化素養並且內心追求公平正義的企業家。」李遠說。
隨著大罷免投票落幕,童子賢也再次重申:「長年以來,我從不是以藍綠來交朋友。」他始終相信,理念的交流與相互理解,比政治立場更能夠凝聚人心。如今他選擇支持核能政策,身邊也有志同道合的藍營立委一起努力,推動廢除「非核家園」條款,期盼能為台灣的未來能源供應帶向更穩定的發展。
儘管花蓮的罷免案未能成功,童子賢對故鄉的關懷仍未改變。他也會不斷關注台灣的未來,希望社會能夠更和諧、更團結,一同面對國際地緣政治帶來的挑戰。童子賢持續用行動證明,企業家不只是追求數字以及獲利的代表,也可以是關懷社會、擁抱土地、以人為本的良善力量。
留言